English

昂扬奋进的中国科技

回顾百年沧桑 展望美好未来
2000-12-0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金振蓉 刘敬智 我有话说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实力差距为100年。”许多专家都同意这样的观点。旧中国留给我们的是不足500人的科技队伍,没有一个像样的科研机构,现代科学技术几乎为一片空白,人口中的80%为文盲。

历史仅仅过去半个世纪,今天,中国科技早已实现了毛泽东同志用瑰丽诗句写下的理想:“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我国已经在高科技的某些领域赶上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饱尝屈辱的中国人民,开始向世人展示科技强国的雄姿。曾经被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赞叹创造过灿烂科技文明的中华民族,迈开了振兴的步伐。

从“杂交水稻之父”说起

袁隆平,这位在世界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人,他的名字与中国的农业科技崛起紧密相连。

“民以食为天”,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有营养、吃得讲科学,餐桌虽小,却能折射百年科技发展的轨迹,浓缩时代的风云变迁。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很低,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吃饱饭还是个比较难于实现的目标。如今上了年纪的人,对于儿时常年饥饿的间隙吃上一顿大米饭、白馒头,留有极深刻的印象。

对于有着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来说,能否养活自己,曾让国际上的许多人发出疑问。新中国却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在不增加耕地面积的情况下,依靠科技手段,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一成就令世界为之惊叹。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技的发展。我国农业科技从无到有,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发展更为迅速,选育了一大批优良的作物品种,特别是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1996年,我国科学家又在世界上首次成功构建了高分辨率的水稻基因组物理图,通过物理图,科学家们可根据遗传学提供的信息,从中获得优质高产的基因,从而改良水稻品种。这一成果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震动,为粮食的大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从选育优良新品种,到推广一系列农业实用新技术,从杂交水稻,再到今天的生物工程、基因技术,正是由于农业科技进步,我国粮食产量由50年代的平均亩产400斤,达到现在的平均800斤,在许多地方亩产可以达到千斤以上。今天,我国农业科技在许多方面已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追赶世界的步伐

过去,北京人见面时,相互问候“吃了吗”,而现在,“上网了吗”,竟成了一些人见面时的招呼语。

今天的人们,最直接的感受是高科技离我们越来越近。20多年前,电视机还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拥有的高档消费品,而现在的城市居民中,电脑已开始普及,手机也早已不是十几年前的“大哥大”身份。更多的人们开始通过网络,将自己融入变化万端的世界之中。

新中国的高科技几乎是白手起家,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只有一些作坊式的小工厂。一位从事科技史研究的专家说,中国现代科技应该从新中国建立算起,从一批批优秀科学家从海外回来时算起。回来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便相应诞生一个学科,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我国尖端科技领域学科的开拓者。

我国高科技追赶世界的脚步是从组织机构建设开始的。新中国成立的第二个月,中国科学院成立,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仅仅经过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我国就拥有了近2000家科研机构,培育出一支百万人的科技队伍,初步建立起完善的科技体系。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被誉为科学春天的到来,自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得到了确认,我国也迎来了科技大发展的新时期。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正当我国科技发展开始步入正轨的时候,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相继跨入高科技时代。面对这一状况,科技界人士无不忧心如焚。为此,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院士联名向中央递交了《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院士们的想法与最高决策者的想法不谋而合,1986年,我国发布《高技术研究计划纲要》,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八六三”计划。

“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落后,必须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这是邓小平同志的话,也是科技工作者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八六三”计划实施迄今,已在原子能技术、空间与海洋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成果近千项,我国在高科技的若干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走进科技新时代

走向新世纪,新的生活方式扑面而来。

当八十年代初,未来学家托夫勒预言人们将在未来几十年中实现在家办公时,我们还认为那是发达国家的事。而今,我们距此已不再遥远。

据统计,目前我国网民总数已超过2000万人,其发展速度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我国政府近几年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进入数字化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冷战结束后,每个国家都在重新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相继实现了一些重大的科技目标,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成功,导弹和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宇宙飞船顺利遨游太空,6000米水下无缆机器人研制成功,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等。我国在高科技的一些领域,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实现的目标。

历史走到世纪之交,当今世界,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生物技术突飞猛进,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材料科技飞速发展。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适合自己国情的高科技?今年,江泽民总书记在为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的社论中说,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高科技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正是基于这一考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其着重点是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结构调整,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改造传统产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虽然,目前我国整体上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实践已向人们昭示了这样的真理:只要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我们就一定能创造科技发展的奇迹,在下世纪的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动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